香茅是泰式料理中常用的香料,且我國雲南的傣族人民同樣喜用香茅作為烹飪香料,最有名的一道菜餚就是西雙版納的「趕集黃燜雞」,在烹飪過程中,廚師會加入香茅來調味、提香。

細解本草

香茅除了入菜烹調之外,還能做成香茅精油。

因其具有獨特的芳香,人們提煉香茅精油最初是用於驅蚊;後來認識到其獨特祛除汙穢、溼濁之氣的功效,故在泡腳的熱水中滴幾滴香茅精油,以達活血、通經絡、除腳臭的目的。

《嶺南採藥錄》中記載:「提取其油,可止腹痛。」這是因為其具有驅除人體內風、寒、溼邪的作用;在按摩中使用,也有利於驅除這些邪氣,達到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疲勞的作用。

此外,將其做成香薰可以清新頭腦,做成噴霧可以有效清潔油性面板。

本草應用

《陸川本草》中這樣記載香茅:「辛,溫。發表退熱,消腫止痛。主治風溼骨痛,跌打損傷,感冒身熱。」

《廣東中藥》中記載:「祛風消腫。主治頭暈頭風,風疾,鶴膝症,止心痛。」

香茅的味道比較獨特,泰國人對它的鐘情就猶如四川人對於麻辣的痴迷,泰國菜中必加香茅,缺乏香茅的泰國菜就猶如缺少了麻辣的四川美食,因此它堪稱泰國菜的靈魂所在。

我國雲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與泰國的氣候頗為相似,炎熱且潮溼,就是因為這種氣候,當地人民貪涼喜飲,常於空調房內喝冷飲,一出空調房,外頭的炎熱、潮溼又撲面而至。在寒與熱的瞬間交替中,人體的毛孔血管來不及適應這種環境的劇烈改變,就容易把風、寒、溼邪停留在肌肉或體內,導致頭暈、頭脹、畏寒、發熱、腹瀉、關節疼痛等。

香茅氣味辛溫,具有獨特的芳香,溫可以散寒、辛能夠驅風、芳香可以醒脾驅溼,故香茅實際上是上天賜予當地解決風、寒、溼邪侵犯人體的藥食同源植物。

本草食譜

三香解暑飲

【材料】香茅20克,香薷15克,香蓼10克,鮮薄荷葉5克,幹荷葉5克,野菊花10克,魚腥草15克,蒼朮10克,冰糖10克。

【做法】除了冰糖,所有材料加水超過一個拇指指節,浸泡30分鐘;大火煮至水燒開後,加入冰糖,蓋上蓋子,繼續大火煮10~15分鐘即可。

【功效和主治】適用於暑溼感冒,症狀表現為身倦乏力、肢體困重痠痛、汗出不暢者。

香茅薑茶

【材料】香茅1根,檸檬葉5片,南姜15克,冰糖30~40克。

【做法】南薑切片,香茅切小段,檸檬葉剪碎;鍋中加水500毫升,大火煮沸,放入上述所有材料,蓋上蓋子,繼續大火煮10~15分鐘即可,

【功效和主治】此茶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,適用於受風、寒、溼邪侵襲的外感人群。

冬陰功湯

【材料】深水鮮蝦200克,白貝250克,香茅1根,檸檬葉5片,南姜1塊,青檸1個,紅色朝天椒3~5條,草菇10個,洋蔥1個,番茄1~2個,芫荽10~20克,魚露2~3湯匙,白砂糖適量。

【做法】將白貝放入鹽水中1小時,讓白貝充分吐沙,撈出備用;蝦洗乾淨後去蝦線,鍋燒熱,不放油,將蝦倒入煎至皮發紅後取出備用;番茄、洋蔥、草菇、青檸切塊,南薑切片,香茅、朝天椒用刀背拍散後切段,芫荽切成碎末,檸檬葉去掉莖後切成碎末;鍋中水大火燒開後轉中火,依次下入香茅、南姜、洋蔥共煮;等水再次燒開後,加入朝天椒、草菇;再次等水燒開,加入白貝煮至開口,然後依次加入白砂糖、魚露、蝦、番茄、芫荽、檸檬葉;水開後關火,擠入青檸檬汁調味即可。

【注意】喜歡加椰漿的小夥伴可在虾熟透的時候,轉小火後倒入椰漿攪勻,椰漿可以適量多加些,湯的口感會更濃郁。

【功效和主治】適合寒溼困阻體內而致胃痛、疲倦、腰痠膝痛等人群,但溼熱體質人群不宜飲用。

參考資料

  1. 深入解析香茅的保健妙用與生活應用
  2. 《台灣藥用植物圖鑑》草本植物篇
  3. 東南亞香料應用百科全書
  4. 中醫食療養生期刊第45期
  5. 熱帶藥用植物研究報告2023

Commen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